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穿梭時空舞台的鹿陶洋江家古厝(下)


江家古厝目前尚住有2、30戶,約100多人,家族歷經10餘代而未分家;江家古厝主事江基定強調:「我們這些子孫只有住的權利,沒有土地所有權。」聽說,人丁最旺的時候,是在日據時代,大約80多戶,少說也有上千人。這從每年清明時節的掃墓、祭祖,來自全台各地,甚至於海外的子子孫孫返鄉,數以百計的盛況,可見一斑。

由於祖訓規定土地不得買賣,身為全台公認目前是保存最完善的單姓活聚落的江家古厝的後代子孫傾向由國家管理、維護古厝。因此,江家子弟向文建會登錄,爭取古厝納入歷史建築與聚落,更期許能仿照澎湖花宅模式,成為台灣本島第一個國家重要聚落。今年七月,「鹿陶洋江家古厝」正式登錄為縣定聚落,成為台南縣首例;宗祠登錄為台南縣第廿六處歷史建築,為目前台灣保存完整的最大傳統單姓宗族聚落。

建築有288年歷史的「鹿陶洋江家古厝」,是台灣農村聚落的縮影與歷史寫照,它面臨人口外流,風華日漸消失的困境;幸運的是,江姓家族凝聚力大,在外遊子對古厝有深深的歸屬感,回到古厝的濃濃鄉情,可以找回自己的根這真是莫大的幸福。

穿梭在建築多元的江家古厝,心情竟也感染到那份質樸與喜悅,彷彿回到自己的童年,久久捨不得離開。聚落的老阿嬤,拄著柺杖,握著一把蕃薯葉,蹣跚著走向到另一家;把菜交到另一位阿婆手中,短暫寒暄後,又拄著柺杖轉回去。這一幕,更令我憶起老家類似的身影,不禁溫潤了我的眼眶……。

手上拎了三顆木瓜,是一位江家阿婆送我的愛心;另一手一大袋加上一小袋的芭樂,是我的愛心(分別跟老厝另二位阿婆購買的),相機只能掛在脖子上。這種窘像,讓我碰到身影飛快的小朋友江家瑜,完全來不及捕捉她的速度,因此只能拍到她把頭探到魚缸裡頭的樣子(因為她很努力在找尋一隻透明的小魚兒,沒空理我)。

江家古厝令我回味無窮,跟守住老家還謙笑說住破屋子的阿婆說:「能住在這裡,是一種幸福,我會再回來探望您的。」她開心的說:「一定要再來喔!」那也是一定的,我一定要再去拜訪那位可親的老人家,在楠西鹿陶洋的江家古厝…...。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穿梭時空舞台的鹿陶洋江家古厝(上)

「我們只有住的權利,但沒有土地所有權」,江家古厝四大房宗族共治組織成立後,百多年來,聚落結構沒有改變過。

由玉井前往曾文水庫、梅嶺的台3線公路旁,有個多護龍、多院落的大宅群的「江家古厝」,就位於楠西鄉鹿田村鹿陶洋。若出遊恰好經過,可別呼嘯而去,千萬記得轉個彎過去瞧瞧,因為這可是目前公認全台保存最完整的單姓家族聚落呢!
「江家瑜!江家瑜!」只見一條人影敏捷的呼嘯而過,這是踏進「江家古厝」後,唯一見到的俐落身影;其他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緩慢移動的老人家。尤其是榕樹下的那一群,更是從我踏進去,到走出來的一個多小時左右,他們的位置與身形幾乎都保持原樣,只在那兒動動嘴巴,嚼嚼嘴皮子;所以只好跟他們開個玩笑說:「阿伯ㄚ,恁哪攏莫震凍…,要起來走走才ㄟ健康啦!」。

江家古厝整個聚落以「四進三院」為主軸,中軸線為江家祖先宗祠,前有神明廳、公廳、拜亭總共是四進。另外,除了連接廳堂的左右廂房外,橫向還有十三條護龍,左邊六條,右邊七條,是為子孫的住屋;而縱軸前方護龍,延伸形成一個外埕,最外圍則為雞寮、豬舍。
江家古厝基地,座山面水,大埕視野遼闊;在盜匪橫行的年代,聚落四週種植了莿竹林做為掩護、防禦,形成一個封閉式圍屋。;制高點並設有兩處「客鳥巢」,可以遠眺對面山賊的動態,便於示警;如今經過歲月的侵蝕,客鳥巢早已頹壞,只能從江家耆老的口中得知一、二。
清康熙末(西元1721年),江家祖先江如南從福建詔安縣渡海來臺拓墾,因緣際會選中鹿陶洋居住。他的四名兒子分為四大房,子孫依輩份增建房舍,發展成獨特的大聚落;日治時期明治39年,才整修成今天的規模。

最特殊的是,江家古厝佔地有三點五公頃之廣,總共有136棟建築物,卻只有一個地號,土地所有權屬於「江家古厝公司」;其實這正也是鹿陶洋江家古厝雖然子孫眾多,而歷經十數代,卻仍無分房、分地情事,因而能夠保有現今的規模的主因。因為在100年前,江家祖先就組成公司(祭祀公業)共同管理祖傳土地及其他財產。

正因為四大房宗族組織共治,百多年來,聚落結構從沒有改變過。且江家祖訓已明訂「公地公用」、「新蓋房舍不得高過廳堂」等,因此各房即使翻修,也都維持平房建築,唯有因年代關係而有不同的建材表現,無意中替台灣的農村建築作了歷史見證。古厝的建築物以磚造紅瓦厝居多,另外還保留了難得一見的土埆厝、竹編厝,以及日治時代的紅磚屋、民初的洗石子屋等,主體結構保存完整,不僅是了解早期建築的代表作;也是台灣近300年來農家建築變遷的縮影,更是台灣現有保存最完整的單姓家族聚落。